相关数据包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已经在外地为官好几年、还颇有名气的大清官海瑞历经曲折,意外的成为了一名小京官。他的新官职为户部云南司主事,官级为正六品,在京城中,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闲差,工作非常清闲。
不过,就任户部云南司主事的海瑞可一刻也没闲着。到任后不久,看着京城里已经多年沉迷于修仙炼丹论道的嘉靖皇帝,海瑞买好一口棺材后,就向嘉靖皇帝上了那封历史上著名的谏言书《治安疏》。
在《治安疏》中,海瑞直接把嘉靖皇帝的老底翻了个底朝天,直接抨击嘉靖皇帝这几十年来干的那些荒唐事。对于嘉靖皇帝修仙炼丹论道之事,海瑞更是大段文字的讽刺、抨击嘉靖皇帝,甚至直接上疏到:“仲文尚不能长生,而陛下独何求之?至谓天赐仙桃药丸,怪妄尤甚。”
要知道,晚年的嘉靖皇帝的一大禁区就是指责修仙炼丹论道,凡是触碰他这一禁区的朝臣,要么是流放发配、要么是直接是廷杖打死。之前的工部主事杨最就因为抨击嘉靖皇帝修仙炼丹论道一事直接给廷杖打死了。
嘉靖一朝的臣子也都是知道他的这一禁区的,所以很少有人连命都不要了,去和嘉靖皇帝死磕。海瑞自然对于嘉靖皇帝的这一禁区有所了解的,所以在上疏之前,连棺材都买好了,家中仆役也都遣散了,就是准备把老命豁出去了。
等到海瑞的《治安疏》递到嘉靖皇帝面前,果不其然,嘉靖皇帝读完后大怒,暴跳如雷地对身边的人说到:“赶快传朕旨意,立马把这个海瑞抓起来,不要让这个小子跑了。”
这时,嘉靖皇帝身边的宦官就对他说到:“陛下,听说海瑞这个人向来有些愚名,听说他知道这次上疏犯了死罪,已经买好了一口棺材,遣散了家里的仆役,他已经抱了必死的决心,应该是不会跑的。”
听了身边人的这一席话,嘉靖皇帝也顿时傻了,在这一天之内,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这封二千多字的《治安疏》,感叹万分。随后嘉靖皇帝留下了那句千古名句:“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
不过,海瑞还是因为《治安疏》一事被嘉靖皇帝给抓了起来,扔进了大牢。当时也有人向嘉靖皇帝建议处死海瑞,不过嘉靖皇帝一直没同意,就把海瑞关在大牢里,不闻不问,也不杀,就这样一直持续到该年年底嘉靖皇帝逝世。
为什么嘉靖皇帝最终还是没有杀掉海瑞?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既没有廷杖,也没有处死,这不符合嘉靖皇帝的一贯风格啊!其实关键原因就只有八个字,那就是“嘉靖皇帝不是昏君!”
像嘉靖皇帝这样的帝王,就属于那种拼命反抗既有制度的帝王,很有自己的个性,不想活成朝臣心目中的因循守旧式的“仁君”。他只想要做自己,不喜欢按照朝臣设想的那样的去生活。
终于,在偌大的紫禁城中,嘉靖皇帝找到了他的灵魂栖居地,他最沉醉的事业,修仙炼丹论道。一部分原因是设想自己能够长生不老,很明显这应该不是主要的,毕竟嘉靖皇帝也读了那么多书、少年老成、又经历了那么事情。
想必是嘉靖皇帝已经把“修仙炼丹论道”当成了其安放其灵魂的事业,帝王的无奈,或许普通人是难以理解了,或许嘉靖皇帝的孙子万历皇帝更能理解祖父的这种处境。
因为嘉靖皇帝沉迷修仙炼丹论道,滥杀朝臣,让后人很容易把嘉靖皇帝当作一个一心追求此长生不老的昏君。这就属于典型的认识误区了,嘉靖皇帝可不是昏君,他也不是不理朝政、不听朝臣们的谏言。就朝中大臣心里的那些小心思、那些谏言,嘉靖皇帝心里清楚得很呢。
虽然,嘉靖皇帝沉迷修仙炼丹论道,但他也不是不管朝政啦!就内阁里的那些首辅、朝堂之上的大臣,嘉靖皇帝清楚得很,凭借其智慧将这群大臣有机的聚集起来,为其所用。
嘉靖皇帝自己则一边自己迷修仙炼丹论道的大业,一边继续这这份皇帝的职业。大明帝国继续转,嘉靖皇帝则继续享受皇帝这份职业带来的好处,同时拒绝履行皇帝这份职业的义务,最多干个兼职而已。
对于海瑞这样的小有名气的古怪大清官,想必从《治安疏》一事后,嘉靖皇帝多多少少对其过往的那些事都有所了解。
想当初,举人出身的海瑞从任南平县教谕(正八品,相当于南平县教育局局长)开始,除了国家俸禄之外,海瑞从不拿一丝一毫,其极端清廉的美名就开始广为传播。
等到其就任浙江淳安知县后,清廉美名达到了巅峰。甚至到了海瑞为母亲庆生,买了两斤肉,竟然轰动了整个浙江省,连浙江巡抚胡宗宪都知道了。要知道海知县当时可是穷的在县衙内全体种菜自给自足。
想到海瑞是这样一位极端清廉的“古怪模范官僚”,想到其必然名载史册,嘉靖皇帝也没有必要杀掉他,而白白获取“桀纣之君”的恶名。嘉靖皇帝内心更明镜似的,清楚的很,他难道不知道海瑞在想些什么吗?
“海瑞这个人可以比得上商朝的比干,但朕可不是商纣王。”不闻不问不杀,就把海瑞晾在那里。既清净,又没有杀害忠良死节之臣的恶名,何乐不为?
总的来说,上《治安疏》的时候,极端清廉的海瑞的名气已经非常大了,在民间威望更是极高。这一点基本上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已经为君四十五年之久的嘉靖皇帝不会杀他,毕竟嘉靖皇帝不是昏君,何必去背一个“桀纣之君”的恶名。
嘉靖皇帝清楚得很,本朝自己修的《明世宗实录》,后世的编撰的《明史》,都会将此事记载得清清楚楚。海瑞此人或许以后还会有更大的“作为与名气”,若追根溯源,还不是他嘉靖皇帝留他一命?